**章 楼板设计与分析方法
一.直接设计法(DDM)
该法取支座线间的板带以及板带上下各一层柱作为框架模型,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各取一榀作为平面框架计算。计算时按照ACI-318规范所确定的经验系数,按一般框架确定板的内力。
二.等代框架法(EFM)
该法平面框架的取法与DDM法相同。不同之处在于此处取出的框架与一般框架的计算假定有所区别:一般框架假定节点为刚性,即变形前后节点处夹角始终保持不变;而此处的等代框架则考虑节点的转动刚度,即半刚性节点。这样处理考虑了板柱体系的实际变形情况,板的扭转使得柱端弯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释放,使得柱子配筋更为准确、经济。为计算方便起见,可将柱上板条的扭转刚度与原型中柱子的刚度合并考虑,等代为计算长度更长柔度更大的等效柱子,再按一般框架设计。
三.板带法(Strip Method)
按照工程师的经验将板人为划分为若干板带,各板带所承受的荷载也由工程师按照经验分配。总的原则是无论如何划分板带,分配荷载,一定要满足静力平衡条件,这样是安全的,但不是**经济的。**经济的方案在于**接近实际的划分,需要依靠良好的工程经验来判断。
四.有限差分法(FDM)
此法是将板的四阶挠度偏微分方程离散成差分方程,方程中只有一个未知量,即挠度。一般将楼板划分为纵横两个方向的矩形网格,每个网格区域都由一组以挠度为未知数的差分方程构成,网格区域的大小决定了解的精度。解的过程就是求解差分方程组。与有限元法相比,它只有一个未知量,只需要很少的节点就能达到与有限元法相同的精度。但是它对网格有正交划分的要求,极大限制了其对于不规则几何形状问题的求解能力。(虽然理论上可求解不规则)
五.有限单元法(FEM)
对板而言,无非就是选择适当单元,对楼板进行剖分,将单元属性赋予楼板。每个单元形成各自的单元刚度矩阵,然后整合组装成整个楼面系统的刚度矩阵,节点力向量。此法的意义在于:算法通用,可包含几乎所有不规则信息(几何形状,支座条件,荷载分布),甚至能较容易的考虑各种非线性因素。
六.屈服线法(YLM)
该法是一种称之为上限检验的方法。一般用YLM计算出的楼板极限承载力与实际相比偏大,偏于不安全,可以认为楼板承载力不会超过YLM法计算出的承载力。因为YLM法需要假定楼板破坏时所形成的破坏机构,而此机构不一定是真实的破坏机构。将楼板按照假定的屈服线划分为若干区域,取出一块分析,若位于区域内的**大弯矩超过屈服线上的屈服破坏弯矩,则说明所假定的屈服线不是真正的楼板屈服路径,反之则可认为假定正确。区域内的**大弯矩可通过板带法求解。楼板通过屈服线划分后,可认为屈服线处为铰,用虚位移原理可以求得屈服破坏弯矩。
七.拉压杆法(STRUT-AND-TIE METHOD)
ACI-318规范对此有详细介绍。主要原理是将混凝土受压部分看成是受压铉杆和斜腹杆,将钢筋看成是受拉铉杆,横向钢筋(拉筋)看成是直腹杆。由这些杆件组成的桁架来承载传力。
八.板的弯曲效应和膜效应的相互影响
有两个因素会引起弯曲效应和膜效应的耦合:一是由于板厚度改变引起的板中心的偏移;二是由于板的大变形。一般工程中不允许出现第二种情况,故只考虑**种情况。板的弯曲效应是平面外的作用,膜效应是平面内的作用。由于板中心的偏移使得平面内内力与平面外弯矩相关联,造成耦合,这种情况只发生在PT体系中,因为一般其它体系不考虑平面内轴力。在PT体系中需要考虑这种耦合作用,预加应力以及支座约束都是产生这种耦合作用的因素。
第二章 PT